這3個行業,2019上半年消費增速最快
2019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10億元,同比增長8.4%。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上半年消費市場表現出良好的成長韌性。
而在所有行業中,日用品、化妝品和中西藥品的零售額增速最高,分別達到14.1%、13.2%和10.9%。聚焦這些消費增速較快的行業,或許可以預見下半年消費市場格局。
家庭護理市場與全渠道業態
基本生活消費旺盛,是2019年上半年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大特點。這從日用品消費情況就看得出來:上半年日用品零售額達2826.4億元,為增速最快的行業。
《知識經濟》記者對2019年3月至6月的日用品零售額及增速進行了統計(見下圖),統計發現,4月以來,日用品的消費增速一直下滑,至6月有所回升,但仍未回到3月份的增速。
2019年3月至6月日用品零售額及同比增速
(單位:億元,%)
數據:國家統計局,《知識經濟》整理
⠀
日用品消費的回升,其背後的大環境是國家對日用消費品行郵稅稅率的下調。2019年4月8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通知,調降了進境物品進口稅(俗稱行郵稅)稅率;此次重點下調了日用消費品的行郵稅稅率,對食品等歸入稅目1的物品稅率由15%降至13%,降幅13%,對紡織品等歸入稅目2的物品稅率由25%降至20%,降幅20%。該政策於4月9日起正式實施。
對於此次下調行郵稅稅率,李克強總理在4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指出:“對那些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商品,要切實降低行郵稅稅率。有關部門下一步還要研究,如何把國內進口日用品價格降下來,讓老百姓嚐到更多的甜頭。”
日用品消費作為消費者最關注的消費領域之一,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加上政策紅利,消費者能切實得到實惠,其消費增速自然較高。
⠀
2019上半年日用品網絡搜索指數
點擊可查看大圖
⠀
而在消費升級、消費訴求多元化等因素下,日用品市場集中度呈現下降趨勢,消費者對新興品牌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這使得國產品牌快速崛起,市場的競爭格局趨於分散化。
我們來看一下外資日化巨頭寶潔、聯合利華和國產日化企業上海家化這三家企業的經營情況。
根據寶潔財報,2019財年(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全球營收達到676.8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而從淨利潤來看,2019財年利潤繼續下滑,為39.7億美元;此前2017財年和2018財年利潤分別為154億美元、98.6億美元。
聯合利華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為26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005億元),同比增長3.3%。
國產日化巨頭上海家化暫未公布上半年財報,隻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營收情況:營業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5.03%;實現淨利潤2.33億元,同比增長54.84%。這是上海家化自2017年以來,連續九個季度實現營收淨利的雙指標增長。
而從細分領域來看,無論寶潔還是聯合利華,家庭護理部門的營收都是最多的。
2019年上半年,聯合利華業績表現最好的是家庭護理部門,銷售額達5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15億元),同比增長7.4%;2019財年,寶潔的織物洗滌和家庭護理部門銷售額220.8億美元,同比增長3%。
事實上,活躍的家庭消費市場對宏觀經濟的變化反應最敏感,對商品市場的走勢預報最及時。家庭護理產品的升級,正是整個消費市場升級的體現。比如,2019年6月,立白在英國倫敦舉辦了新品發布會,其推出的洗衣精華液融合了藝術性與實用性,重新定義了洗衣產品,將“洗滌”升級到“洗護”,將洗衣變為一種愉快的體驗,把“生活用品”升級成為“生活方式”。
從渠道來看,日用品的銷售渠道,主要還是商超、傳統百貨、專賣店等,這也是消費者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上半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4%、1.5%、5.3%和3.0%。
當然,線上電子商務在日用品市場渠道中也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上半年網上零售額48161億元,同比增長17.8%,大於傳統銷售渠道的增速。
以上海家化為例,其擁有20萬家商超門店、9萬家鄉村網點、1.3萬家化妝品專營店、5000家母嬰店以及1500家百貨。同時,上海家化又推出全渠道新零售業態,線上渠道通過不斷推出口碑爆品、打通線下實體店,改善與傳統渠道的互動關係,實現線上線下互通的全渠道業態。
線上渠道的發展也將進一步反哺線下傳統渠道。經過這一係列調整之後,2019年一季度上海家化在商超母嬰、化妝品專營店等傳統渠道均獲得兩位數的增長,電商GMV獲得超過26%的增長,其中主要電商平台成交量增長了24%。
口紅效應與新興營銷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口紅的銷量反而會顯著上升。這是上世紀30年代雅詩蘭黛集團總裁李奧納多ⷨ提出的口紅理論,其依據是,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價格相對低廉,能給消費者帶來極大滿足感,起到“安慰”作用。
近年來,無論天貓顏值經濟報告說的“平均每年每人購買3.3支口紅”,還是唯美會聯合艾瑞谘詢發布的“中產用戶平均每年每人購買4支口紅”,都表明了中國口紅市場崛起這一事實。
自2017年市場規模大幅增長以來,口紅已經成為美妝領域當仁不讓的爆款單品。來自中國產業報告網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口紅市場規模達124.1億元,2019年將達146.1億元。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口紅理論應用於當今的中國。一方麵,口紅作為相對廉價和容易上手的化妝品,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麵,在消費升級、直播經濟的帶動下,口紅的細分市場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同時,以口紅為代表的中國化妝品市場也在不斷壯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化妝品零售額1462億元,增速為13.2%。
《知識經濟》記者對2019年3月至6月的化妝品零售額及增速進行了統計(見下圖),統計發現,4月份化妝品銷售額同比增速出現下滑,5月和6月增速又大幅提高,6月化妝品零售額265億元,同比增長22.5%,高於其他品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水平。
⠀
2019年3月至6月化妝品零售額及同比增速
(單位:億元,%)
數據:國家統計局,《知識經濟》整理
⠀
在國家一係列促消費政策下,化妝品市場迎來大好趨勢。不僅是日化企業、藥企,連聯想科技、晨光文具、森馬等似乎與化妝品不沾邊的企業,都在經營範圍中增加了化妝品銷售業務。
而具體到細分領域,高端化妝品市場和中低端化妝品市場的差異,又反映出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格局。
在高端市場,國外化妝品品牌牢牢占據統治地位,而且,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這些外資品牌增速最大的市場。
以歐萊雅為例,上半年歐萊雅銷售額為148.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39億元),同比增長7.3%,是10年來最高同比增長。其中,亞太地區保持第一大市場地位,整體銷售額近1/3,同比增長24.3%,達46.2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55.8億元)。
韓國頂尖化妝品企業愛茉莉太平洋,整個上半年期內實現銷售額2.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2.7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亞洲市場實現銷售額485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8.3億元),同比增長6.4%。
而對於聯合利華這樣的日化巨頭,自2016年聯合利華始投資和收購大量美妝個護類公司以來,美妝個護成為對業績貢獻最大的部門。數據顯示,聯合利華上半年美妝個護銷售額為10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22億元),同比增長3.3%。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歐萊雅還是愛茉莉太平洋,旗下高端化妝品品牌依然在中國市場有壟斷地位,且不斷在高端化、創新之路上更上台階。與高端品牌相比,旗下大眾品牌的營收卻大相徑庭。
2019年上半年,歐萊雅高檔化妝品部業績同比增長13.2%,這主要是受蘭蔻、聖羅蘭美妝、喬治阿瑪尼、科顏氏等品牌的拉動;而大眾消費品部僅增長3.1%。
同樣,愛茉莉太平洋旗下以雪花秀、Amore Pacific、HERA為代表的高端品牌部門營收實現3.7%的增長,但悅詩風吟、伊蒂之屋等大眾品牌卻出現下降,最高降幅達20%。
與紮根高端市場不同,中國本土品牌多在大眾品牌市場發力。上半年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發布的“2019全球最具價值的50個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牌”排行榜中,國貨品牌百雀羚和自然堂首次上榜,分別位居第24名和第41名。
而借助互聯網、社交平台、電商平台,是這些品牌營銷的最大特色。盡管外資高端化妝品品牌也在打造數字化戰略,但情況又有所不同。
“口紅一哥”李佳琦在社交平台的直播,分分鍾賣掉幾千上萬支口紅,表明了社交平台對化妝品消費的帶動作用。本土化妝品在互聯網浪潮和直播江湖中,逐漸找到了拉近與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距離的營銷方式。
而從範冰冰創立美妝品牌FanBeauty,到明星張庭創立護膚品牌“TST庭秘密”,再到嬌蘭佳人成立社交電商App,主推“自用省錢,分享賺錢”,我們看到,微商和社交電商的擴張,讓化妝品銷售實現指數級增長。當然,這種銷售方式也飽受質疑,相比其他營銷,麵臨著更嚴格的監管和輿論環境。
藥品零售監管與市場博弈
《知識經濟》記者對2019年3月至6月的中西藥品零售額及增速進行了統計(見下圖),統計發現,自3月份以來,上半年中西藥品的消費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尤其是6月份,增速下滑較大。
藥品消費增速的下降,與上半年藥品市場的一係列事件有關。從輔仁藥業、步長藥業、長生生物等藥企爆雷,到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對77戶藥企進行檢查,再到醫保藥店成為重點監管對象,隨著部分亂象被揭露,藥品市場環境正迎來大變。
⠀
2019年3月至6月中西藥品零售額及同比增速
(單位:億元,%)
數據:國家統計局,《知識經濟》整理
⠀
另一方麵,在監管倒逼藥品市場重振秩序的同時,互聯網以及電商發展也促使藥品零售市場走向變革。這種變革的體現,就是B2B醫藥電商的崛起。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藥師幫。
藥師幫成立於2015年1月,是一家醫藥B2B第三方電商平台,鏈接的是藥品供應商(藥企、醫藥公司)和藥品終端(藥店、診所、衛生站)。2018年,該平台月度訂單量超過100萬單,覆蓋全國150多個城市,超過20萬個藥店診所終端。
但藥師幫的發展並不那麽順利。2019年4月,以揚子江藥業、哈藥集團、吉林敖東等為代表的十餘家藥企先後向藥師幫發出通知函,稱藥師幫平台長期低價銷售公司產品,造成規範的合作客戶無法正常銷售,要求經銷商暫停給藥師幫平台電商供貨。
除了銷售低價藥品,藥師幫平台的藥品質量問題也被曝出,有消費者在該平台買到假冒產品。
藥品作為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消費品,麵臨的市場監管當然最為嚴格。而在麵臨電商等新興渠道,固守傳統渠道、擁有既得利益的藥企,似乎總是半推半就。因此,醫藥電商的發展就不如其他領域的電商那麽快,銷售模式的創新也不夠。
但從2016年醫藥電商開始被資本青睞,陸續有醫藥電商平台麵市以來,醫藥電商市場在壯大,“互聯網+藥品流通”在挑戰中發展。
而那些直接麵對消費者的網上藥店,則麵臨著處方藥網售限製。
今年4月,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進行二次審議,草案提出,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備案,履行資質審查、製止和報告違法行為、停止提供網絡銷售平台服務等義務,並明確不得通過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台直接銷售處方藥。可見,出於用藥安全,監管層暫時不會放開這一限製
無論網售藥品監管,還是藥品網購平台監管,都是相關部門日益重視的問題。
當然,在藥品零售領域,也有政策的春風。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正式啟動。2019年8月5日起,雲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製定的《雲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進一步促進藥品零售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正式實施。該《意見》鼓勵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提高連鎖率,以推動雲南省藥品零售企業向連鎖化、規模化、規範化發展。
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上半年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穩步增長,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增幅均為9.4%。在消費需求增長和國家政策護航之際,健康產業將在監管與市場博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